中国科学院
东南亚中心首期植物学专刊PhytoKeys正式出版
文章来源:东南亚中心     发布时间:2018-02-04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依托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缅甸林业司、林业研究所、自然与野生生物保护局共同出版了东南亚植物多样性专刊,并于2018年1月29日在PhytoKeys第94期正式出版。

  本期专刊共有论文12篇,新种18个,包括发现于缅甸北部的植物新种7个(即Aristolochia sinoburmanica Y.H.Tan & B.Yang, Dendrobium naungmungense Q.Liu & X.H.Jin, Gastrodia kachinensis X.H.Jin & L.A.Ye, Hedychium putaoense Y.H.Tan & H.B.Ding, Premna grandipaniculata Y.H.Tan & Bo Li, Trivavaria rubra Y.H.Tan, S.S.Zhou & B.Yang, Trivalvaria casseabriae Y.H.Tan, S.S.Zhou & B.Yang),中越边境地区和越南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种4个以及中国和越南的秋海棠植物新种7个。同时专刊还对2007年发表的缅甸秋海棠属特有种Begonia kingdon-wardii进行了补充描述,以及对兰科鸟巢兰族(Neottieae)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

  东南亚地区有四个互相重叠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印度-缅甸地区,菲律宾地区,巽他地区和华莱士地区。东南亚地区面积450万平方公里,植物多样性丰富,在占地球总面积近3%的区域内分布有全球20-25%的植物种类。在气候变化及经济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科学研究历史悠久,提出了多种生物地理学假说。然而,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远高于目前评估。分类学,包括新分类群的发现,生物分类修订和库存,是我们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分类学和系统生物学,综合分类学和基因组学是前沿学科,但在东南亚,植物种类普查和类群的分类工作至关重要,很多类群在我们还未知前就已经灭绝,虽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调查、了解和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为了进一步掌握和保护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201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东南亚中心,属于研究与教育型院属境外机构,主管部门为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依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织、管理和运行。东南中心在中国科学院的指导与支持下,通过与院内外单位、国际机构和东南亚国家政府的合作,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保护。

  截止目前东南亚中心已开展了6次大规模中缅联合科考,发表330多种新生物种,其中蜘蛛新属13个,新种290种;植物新属2个,新种34种;鱼类新种4种,跳钩虾新属一种,新种3个;蛙类新种2个;蛇类、蜡蝉属、肉孢子虫新种各1个。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150篇。

  本期专刊代表了东南亚中心为促进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认识而作出的新的努力。我们首先专注新类群的发现,弥补目前物种认知与多样性之间的差距,然后更好地整合分类学理论和保护生物学实践,为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石。

    专刊链接

  专刊封面图

附件下载:

地址: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 邮政编码:666303

版权所有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滇ICP备13004273号-1 】

联系电话:0691-8715071 旅游咨询:0691-8715914